近年來,海濱人民醫(yī)院注重微創(chuàng)介入治療的推廣,,鼓勵多科室協(xié)作創(chuàng)新,。2023年以來開展多項介入治療新技術填補醫(yī)院空白,為患者增加治療選擇,,提高了患者就醫(yī)體驗和獲得感,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。

“介入”因具有微創(chuàng)性,、可重復性強、定位準確,、療效高,、見效快、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率低等特點,,目前已經成為與傳統(tǒng)的內科,、外科并列的臨床三大支柱性學科。其中腫瘤介入治療是介入放射學的一個分支,,隨著醫(yī)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和完善,,腫瘤的介入治療越來越普及,受到廣大醫(yī)務工作者和病患的普遍認可,。

腫瘤介入治療是指在X線透視,、數字減影下,將導管插入腫瘤血管,,向腫瘤內注入化療藥物,,同時將腫瘤的血管堵塞。腫瘤介入治療可用于治療肺癌、肝癌,,也可用于治療頭頸部腫瘤,、腎癌、胃癌,、乳癌,、胰腺癌、食管癌,、膽管腫瘤,、盆腔惡性腫瘤、四肢軟組織或骨惡性腫瘤等,。對于外科手術不能切除的腫瘤,,可以用此方法達到姑息治療;也可通過灌注抗癌藥物后,,使腫瘤縮小再行外科手術切除,;還可用于腫瘤切除術后患者進行預防復發(fā)的動脈內灌注化療。

腫瘤介入治療是一種局部治療方法,,但同時對全身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,。與靜脈全身化療不同,經皮動脈灌注化療是將導管選擇性的插入腫瘤的動脈內注射藥物,,到達腫瘤的藥物濃度為100%,。通過腫瘤后,代謝消耗了一部分藥物,,其余部分經過腫瘤靜脈回流進入體循環(huán),,這時也相當于全身化療時藥物從靜脈注入。

腫瘤介入治療通過使瘤體縮小,,降低期別,,瘤細胞活力降低,播撒機會減少,,遠處轉移減少,,乃至達到根除腫瘤的最終目的。主要適用于:不能行使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,;行介入治療后,,可望達到二期臨床手術;腫瘤切除后的病人,,進行預防性灌注化療。
腫瘤介入治療方法
①經導管動脈內灌注化療術:是指經導管在腫瘤供血動脈內注入化療藥物,,從而使療效提高,,全身不良反應減少。
②經導管血管栓塞術:是將一些人工栓塞材料有控制的注入到病變的供血動脈內,,使之閉塞,,中斷血供,,以達到控制出血、治療腫瘤的目的,。
③動脈灌注化療與動脈栓塞術治療的配合,,以上兩種治療手段結合起來。
腫瘤介入治療的診療技術
①seldinger 技術:經皮血管穿刺插管造影的方法,。
②選擇性和超選擇性插管技術:導管插入血管后,,前端選擇性的或超選擇性的插入供血動脈分支。
③球囊擴張成形術:用于擴張狹窄的血管,、氣管,、食管、膽道,、輸尿管等,。
④內支架置入術:在血管、氣管,、食管,、膽道、輸尿管等狹窄部位置入支架,。
介入治療禁忌癥
①有嚴重出血傾向者,;
②通過適當的治療仍難以逆轉的肝、腎功能障礙者,;
③一般身體狀態(tài)差(惡液質),;
④碘過敏者。介入化療不良反應及并發(fā)癥包括穿刺部位出血,、血腫,、發(fā)熱、疼痛,、尿潴留,、胃腸道反應、肝功能不全,、骨髓抑制等,,嚴重者出現血管狹窄閉塞、神經損傷,。
治療不良反應
介入化療不良反應及并發(fā)癥包括穿刺部位出血,、血腫、發(fā)熱,、疼痛,、尿潴留、胃腸道反應、肝功能不全,、骨髓抑制等,,嚴重者出現血管狹窄閉塞、神經損傷,。
(放射影像科 技師 王明亮)